2016-01-11

2016-01-10 領養家庭團聚 FCC Reunion

 
Our FCC Big Family

Making flower containers with napkins





Lunch



 

Jamie teaching the dance




 
 
Singing together again










 









 
Kuung Fu together








Chinese media interview



 
Tea Ceremony

 
 
 
Beautiful smiles

Rhianna and Nina, the first class
多年不見的孩子長成
感謝她們的父母讓我在她們的生命中點綴中國的元素
----------------------------------------------------------------------------- 
2016-1-10 night World Journal Newspaper
 

 
 

十多個領養家庭的孩子和家長在法拉盛相聚。(記者朱蕾/攝影)

 
「雖然當初不知是什麼原因而被拋棄,但如今的我們是幸運的,現在被我稱為『爸爸媽媽』的人,就是我真正的父母。」16個月大時從中國上海被美國父母領養的周曉潔(Rhianna Hopkins),已是紐約州立大學奧斯維克(Oswego)分校廣播電視專業大一學生。她感慨許多領養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都曾有過「想知道親生父母是誰」的困擾,但她已在美國父母的關愛下對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并建立了認同感,「我是他們唯一的孩子,他們就是我真正的父母」。
現年18歲的周曉潔與父母居住在皇后區秋園(Kew Gradens),父母因為無法生育而前往中國領養了她。據她回憶,她從上小學開始感覺到自己和其他人不同,困惑自己到底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同學有時也會拿她開玩笑。是父母的愛和長島領養華童家庭中文學校幫她度過艱難時期,她希望製作關於領養兒童的紀錄片,那之前先寫一本書,記錄領養兒童的生活、困難、成長經歷等,這也是她選擇廣播電視專業的原因之一。
周曉潔的父母為擁有這樣的女兒感到驕傲,認為女兒聰明、多才多藝,不僅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拉瓜地亞藝術高中,申請的八所大學也全部錄取了她。父親Leon Hopkins表示:「她棒極了!說起我女兒的優點,我可以幾個小時不停。她是我們的驕傲!」
來自長島的領養母親Jackie StolzbergJackie Huggins各自領養了兩位華裔女孩,和她們一起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一起慶祝農曆新年等中國節日。兩位母親均說道:「很多人對我說,你的孩子很幸運,但我都這樣回答,『不,我才是幸運的人,她們給我的生活帶來了太多,是我生活的意義所在』。」
曾任紐約州長島領養華童家庭中文學校校長的郭曼麗指出,領養兒童成長到青少年時期時很容易產生孤獨感,特別是生活在華人較少或幾乎沒有的地區,組織領養兒童去中文學校最重要的不是學會中文,而是讓他們感受到團體的存在、具有歸屬感,看到有這麼多人和自己一樣,形成互相潛在的支持。她指出,領養兒童需要從內心變強大,學會愛自己。郭曼麗讚揚領養兒童的家長是最好的一個群體,他們對孩子的愛和保護讓她感動。
 
-------------------------------------------------------------------------------
 
2016-1-11 WJ Video
 
http://www.worldjournal.com/3654987/article-%e7%bf%92%e4%b8%ad%e6%96%87-%e9%a0%98%e9%a4%8a%e8%8f%af%e7%ab%a5%e4%b8%8d%e5%ad%a4%e5%96%ae/?ref=紐約&ismobile=false
 
「美國領養華童家庭學生團員午餐會」10日在法拉盛舉行,13位被領養的華裔女孩與兩位非領養的孩子及其家長到場同歡,曾任紐約州長島領養華童家庭中文學校校長的郭曼麗表示,讓孩子們重聚、複習中文、學過的舞蹈和中華文化的同時,也幫他們進行心理建設、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昨日的活動現場溫馨、歡樂,不幸被拋棄、又幸運被美國家庭領養的華裔女孩,滿臉笑容跳舞唱歌,重溫以前學習的十二生肖、中文兒歌,並和家長共同觀看、學習中國的茶藝並品茶。
郭曼麗回憶,1999年夏天,有兩位領養母親找到她,詢問可否為她們從中國領養的孩子教授中文。當時作為長島慈濟中文學校校長的她,被她們希望領養的孩子學習中文及中華文化深深感動,立即辭去校長職位,開創長島領養華童家庭中文學校,並撰寫只屬於他們的教科書。此次聯歡也是因為和孩子面談時,得知被領養的孩子內心對認同的掙扎,希望通過午餐會讓大家與自己背景一樣的家庭相聚,也感謝華人社區對領養兒童的關心、支持和包容。
孩子們則很高興有這樣一個地方,讓他們知道世界上還有和他們背景相似的兒童。「我們一起學習中文、中文歌曲、中國功夫、舞蹈等,還經常到華人社區法拉盛進行校外教學。」參加農曆新年遊行、探訪華人社區老人中心、以及為賑災表演的活動,都給領養兒童和家長留下難忘及有意義的回憶。
 ---------------------------------------------------------------------------
 
2016-1-11 Qiao Bao
 
「雖然當初不知是什麼原因而被拋棄,但如今的我們是幸運的,現在被我稱為『爸爸媽媽』的人,就是我真正的父母。」16個月大時從中國上海被美國父母領養的周曉潔(Rhianna Hopkins),已是紐約州立大學奧斯維克(Oswego)分校廣播電視專業大一學生。她感慨許多領養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都曾有過「想知道親生父母是誰」的困擾,但她已在美國父母的關愛下對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并建立了認同感,「我是他們唯一的孩子,他們就是我真正的父母」。
現年18歲的周曉潔與父母居住在皇后區秋園(Kew Gradens),父母因為無法生育而前往中國領養了她。據她回憶,她從上小學開始感覺到自己和其他人不同,困惑自己到底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同學有時也會拿她開玩笑。是父母的愛和長島領養華童家庭中文學校幫她度過艱難時期,她希望製作關於領養兒童的紀錄片,那之前先寫一本書,記錄領養兒童的生活、困難、成長經歷等,這也是她選擇廣播電視專業的原因之一。
周曉潔的父母為擁有這樣的女兒感到驕傲,認為女兒聰明、多才多藝,不僅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拉瓜地亞藝術高中,申請的八所大學也全部錄取了她。父親Leon Hopkins表示:「她棒極了!說起我女兒的優點,我可以幾個小時不停。她是我們的驕傲!」
來自長島的領養母親Jackie StolzbergJackie Huggins各自領養了兩位華裔女孩,和她們一起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一起慶祝農曆新年等中國節日。兩位母親均說道:「很多人對我說,你的孩子很幸運,但我都這樣回答,『不,我才是幸運的人,她們給我的生活帶來了太多,是我生活的意義所在』。」
曾任紐約州長島領養華童家庭中文學校校長的郭曼麗指出,領養兒童成長到青少年時期時很容易產生孤獨感,特別是生活在華人較少或幾乎沒有的地區,組織領養兒童去中文學校最重要的不是學會中文,而是讓他們感受到團體的存在、具有歸屬感,看到有這麼多人和自己一樣,形成互相潛在的支持。她指出,領養兒童需要從內心變強大,學會愛自己。郭曼麗讚揚領養兒童的家長是最好的一個群體,他們對孩子的愛和保護讓她感動。